要让学生“读好书”,教师先要“读好书”

来源:周建国 时间:2022-03-09

 

当前的中小学校,由于不少教师核心素养低下,阻碍了学生“读好书”目标的推进。要让学生读好书,就要提高教师的核心素养,即教师先要读好书。

一要读教材、读文本、读同行。当下,翻转课堂和在线课程等教育媒介虽然方便了学生学习,但课堂依旧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。要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,需要教师做足“备课功夫”。为此,教师要反复读教材,理解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,并预设问题。

此外,教师还要通过网络读大量文本,如名师课堂实录和教学视频、集体备课稿等,既可借鉴名师教学思想,拓展视野,也可借助同伴智慧,帮助自己打开教学思路。读这些其实就是在“读”同行、学同行、赶同行。另外,教师还要读教学专著和专业杂志,用理论武装头脑,用批判、质疑和反思的眼光,汲取最新教研精华,但不能照搬照抄。

二要“读”习题。习题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教学评价的工具。选题、编题和命题等能力,都是教师必须夯实的教学基本功,是教师必须传承和创新的教学传统,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主动权。备课时,教师必须明白为什么要让学生做这道题,学生可能会产生哪些困难,用什么方法弥补。 如果不“读”习题,不深究学生是否做得出、做得完和为什么错,教师的解题能力会下降,学生会无目标地刷题,负担增大。

三要“读”学生和家长。一方面,当前“互联网+教育”开阔了学生的学习通道,他们在某些方面完全有可能超过老师,教师要放下架子,多向他们学习;另一方面,学生学习具有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性,教师必须走进每个学生的“内核”,读懂他们的个性特长和短板,这样才能精准施教,才能面向全体学生。

不少家长仍企求孩子能成为考试“牛人”,不顾其心理、行为习惯和个性特长的培养。所以,教师要重视提高沟通能力,走近并“读”懂家长,和他们建立长期又紧密的联系,增进互信,同向而行,一起寻找孩子成长的良策,积聚家校教育合作正能量。

四要“读”生活和社会。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思想和经验之大成,本身就是一本本“好书”,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、多元化人才。因而,教师除了把生活和社会相关元素嫁接于教育教学外,还要多和智者聊天、对话和辩论,这是教师提高核心素养的最佳路径。教师要多从智者那里汲取精华,促进思想“发酵”和行为转型,多训练“听、说、读、写、教、改”的能力,帮助自己建构高于实践且能指导实践的理论,从而积淀思想,提高自身素质。同时,要和团队成员一起设计和丰富“读好书”的方案,一起交流、碰撞和争鸣,一起撰写读书笔记和随笔等,一起印证、放大并分享思想,一起保障学生“读好书”。